几年前,综艺节目《非诚勿扰》里那段“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出位”台词,引发了关于电视节目道德底线的讨论,收视率的概念由此从电视行业内部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一些电视台和电视节目“唯收视率”的做法,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在电视行业构建起了较为多元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唯收视率论”引发的乱象由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令片面追求“收视率”的现象仍然在一些电视频道和节目中存在。这不仅表现为对一些高收视节目类型的盲目跟风,也表现为一些内容低俗、逻辑混乱的“雷剧”出现;不仅表现为各种娱乐八卦、花边新闻挤占某些电视频道的重要时段,也表现为某些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不惜触犯法律进行收视率造假……
收视率本身并没有错,它只是一项衡量标准,能够在一个维度上对电视台和电视节目进行评估的方法。对于电视台和电视节目来说,收视率的高低意味着频道和节目的传播力大小,传播力大小则意味着广告收益的多少。在现实的经营压力下,电视台对收视率的重视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收视率一旦成为某些电视台进行内部考核的唯一标准,就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在某些仍然唯收视率马首是瞻的电视台,对收视率高的节目,一律投入重金、安排在重要的时段;对收视率不高的节目,则不仅在资金、人才投入上得不到重视,在时段安排上也给予边缘化处理。如此一来,电视节目不惜一切办法、只求吸引观众眼球的现象一再出现,从而为电视节目低俗化、节目制作盲目跟风、节目内容忽视社会道德底线等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为什么“唯收视率论”如此难以根除?这里面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某些电视台对自身定位认识不清、对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在我国,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台并不是单纯的市场主体,它与生俱来就具有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推动文化发展的义务和责任。电视台的这个属性,决定了它在播出节目内容的制作和选择上必须设置一道不容逾越的道德底线,也决定了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必须把电视节目的社会效益作为最重要的追求。
近年来,许多优秀的电视节目很好地体现了电视台的这种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但也有一些电视台在对经济效益的狂热追求中,在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时,忽视了自己的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在电视节目的把关上放松了警惕,从而使收视率成了唯一的评价标准。
其实,观察近年来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获得双赢的电视节目不难发现,提高收视率与做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者和守卫者,从来都不是背道而驰的。如何做出既容易被观众接受、又有较高思想艺术含量的节目,才是真正需要电视台重视和研究的课题。说到底,有意义的收视率才是有价值的收视率。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也正在面临空前激烈的观念碰撞,这一切都要求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台更好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更好地发挥宣传文化阵地和舆论引导主力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改变“唯收视率”的需求也就变得尤为迫切。对此,各电视台应当具备更多的自觉,付出更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