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大气十条正在逐步分解和实施。与以往颁布政策有些不同,这次能让人看到有关部门真正在实施和操作。
北京,在我们曾经的心目中,就是蓝天白云下面那个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蓝天、白云、红墙、黄瓦、白色的金水河栏杆,色彩鲜明美丽。但是,现在的北京,全世界人都知道成了茫茫雾都,PM2.5经常爆表,条条大道成了堵车的海洋,北京本地人朝外面跑,说北京人多车多受不了,而不能不在北京工作生活的人,也只能黙黙忍受。抱怨是没用的,车海茫茫中,你寸步难行,再大的怒气无从发泄,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堵着吧。
这样的环境,如果再说是宜居城市,无人会信。事实上,北京的发展已经受到严重影响。限车、限行,都不过是权宜之计,扬汤止沸,而汽车工业却已经受到严重打压,发展与空气污染和交通的矛盾愈演愈烈。
北京何去何从?全中国何去何从?
在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和交通的矛盾,谁也回避不了。只是,别人走过的路,我们却并不知道吸取教训,就只知道粗放式管理,大干快上。只看到贼吃饭,没看到贼挨打,哪知道人家背后的努力,最后,自己成了那个最可怜的贼,进退两难。
发展与配套没能跟上,这是已经公认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没有跟上,谁来负这个责任?是谁的过错?
当然是政府应该来认帐。只是,认了帐又如何?认帐了,就得找找原因,改过就是。各职能部门不必再推诿责任,庞大的公务员队伍,齐全的各部委,各负其职,不要再空口白话,面对问题只会一个收钱了事。
面对空气污染,汽车的责任当然无从逃避。只是,要找汽车开刀,数据说话。否则,普通民众不满意,支柱产业汽车工业也差不多要面临灭顶之灾了。据说明年北京限车政策进一步强硬,由全年新增24万辆减至12万辆,在北京想要买车,几乎就是等着天上掉馅饼了。造成空气污染的,何止是汽车,火力发电厂、采暖的煤、到处裸露的尘土飞扬的工地、当然还有无限扩大的北京生活人群等等。
这一次环保部倒是拿出了相当的数据。本市路网的平均行驶速度从每小时25公里下降到20公里的时候,机动车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平均会增加19%至20%左右,因此治污和治堵密不可分。如果照此推算,2012年每天停驶的车辆在90万辆,每天减少污染物排放160万吨。拥堵路段的PM2.5也会比畅通路段平均上升25%。环保部说,本市将借鉴国外经验,分析本市道路交通运行、尾气污染监测数据等,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以形成完善的方案。政策出台时机将视大气环境治理需要,以期达到防治尾气污染和缓解交通拥堵的综合目标。
听起来不错。只是,无非还是限制汽车,除此而外,别无良策。香港和东京以及纽约的人口密度和汽车保有量不比北京小,而人家怎么没有如此堵车,也没有什么限购限行措施?
所以说,这只是动脑子的第一步,你只是找出了汽车是空气污染的罪魁的其中之一,而你就算再严厉地限购,汽车总量还是上升的,一是不可能在北京不让一个人买车,二是,你管不了北京人买车上外地牌。
动动脑子不是坏事。动脑子有益健康,更能实际解决问题。
第二步要动的脑子是,如何才能既发展汽车工业,又不拥堵?
前不久写过一篇大数据的文章。就是谷歌公司最擅长的领域,也是苹果得以成功的根据,那就是利用大数据,只重相关关系,不必寻求因果关系。交通拥堵不妨就从这里想想办法。现在数据的拥有者实际是政府,你看,环保部随便就拿出了证据。只是这些数据平时都在睡大觉,偶而拈出来用一下,只是作为如何惩罚汽车的证据,未免太大材小用了。其实,这些数据是可以贡献出治堵良策的,比如路网、比如各单位上下班时间、比如人们的开车习惯、比如人们居住地与上班地点的关系分布、比如地铁的吞吐特点……,适时地做出应对与交通策略,比什么都好,而且,相信一定也做得到,只是要动脑子,要去做。
事实上,大数据已经成为解决现代社会病的通用手法。
当然,除了大数据,那些路政设施,公交、城市规划也要发展,可是不要忘了,这些同样需要大数据来帮忙,否则全北京就会成一个大的西直门桥。
再不去做,北京就没法住啦!更别说什么发展了。
很欣喜地看到了第一步。潮汐道、采暖改用天然气、马路采用LED灯等等,第二步呢?不要成为那只让人等了一夜未落下的靴子。
本文授权腾讯汽车,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