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舆论关注和讨论的“甘肃初中生发帖被刑拘”事件,有了新的进展:经甘肃省公安厅和天水市公安局联合工作组对张家川县杨某涉嫌寻衅滋事案调查核实,9月22日晚,决定撤销刑事案件,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其行政拘留7日。23日凌晨,杨某获释。(据9月23日《东方早报》)
脱离樊笼,复返自然,每个空气分子里似乎都散发出自由的气息。一个风华少年,正是天真烂漫时,却险些失去自由,令人心有余悸。如今,在舆论和法律人士的关切之下,命运发生逆转,终于以“系未成年人及悔罪态度诚恳”的原因而从轻处罚。此情此景,是要感谢执法者将“宽严相济”用得游刃有余呢,还是要欢呼民意的胜利?
这起事件,谈不上谁的胜利,无论如何,都是只有输家的结局。只不过,是公众目光注视下以及残存公义之心的努力下,没能让法治脱轨太远而已。由刑事拘留改成行政拘留,到最终放人,到底是舆论倒逼下的妥协还是内省后的纠偏?并没有明确的定性。一场风波,正如莫名其妙地开始,也许要在莫名其妙中结束了。
舆论的目光,开始聚焦在这名重获自由的少年身上:有人为他拍了目光坚毅、手举“V”字的造型晒到网络;有媒体开始采访他,问他对时势的洞见以及对公共事务的看法……这名来自张家川的少年,因为微妙的世态格局被卷入漩涡,也因为这场有关司法公义和法治尊严的博弈而抛上舆论潮头,无论哪个过程,哪种结果,似乎都远离了他作为一个风华少年应该处在的生态。
他还是个孩子!当初我们呼吁执法者应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如今少年获释,我们又怎能模糊了视线?对于一个微博言辞愤怒多于理智,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无论是谁,似乎都不该让他承载太多与他这个年龄段不匹配的东西。他应该回到属于他的自由天地中去,应该回到小伙伴中间去表达叛逆,而不是急于将其拉入公共声场,让他稚嫩的喉咙发出成人雄浑的声音。公共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成长和内化,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不应该追求速成。
在正义的呼唤下,一颗勇敢的心获得了理应属于它的自由。也许,这场遭遇,能够催化一位年轻公民的成熟,但成长依旧需要尊重属于他的自由空间。过早地将他带入到宏大叙事的环境下,在某种虚无之中,他难免陷入茫然和非理性。年轻人应该关注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有资格跟这个世界谈谈,但这一切,都应该基于他认知能力的成长,都应该是他的主动意愿。赋予少年过度的期待,缺少耐心,很容易成为某种灌输,而这种手段,正是在崇尚自由的环境里所厌恶的。
将聚光灯移开吧,不要做过度的解读和消费了,让这名少年的生活回归正常。在公义的考题上,我们表现出了我们的不冷漠,但是,当事情发生转机后,也不应该过度地宣泄某种热烈。不要把少年捧成英雄,不必给孩子身上贴上“公知”标签,在公民成长的路上,何必人为地制造神坛。一名公民,应该是理性、独立和自由的人,不必渲染,亦无需光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