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公众关注的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公布,其中规定,国家每月公布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和最好的10个城市的名单,各省(区、市)要公布本行政区域内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排名。环保部污防司副司长汪键表示,之所以要进行空气质量排名,目的是为了监督地方政府,“老排在最后一个,那市长你自己看着办。”
“空气质量排名”,无疑是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的一记狠招。以往,各地空气污染的治理,多是地方政府的“内部事务”,空气治理好不好,地方政府往往报喜不报忧,民众对于本地空气治理的真实情况,缺乏具体的了解。各地的空气治理,缺乏一种横向的比较和竞争,大家都在比招商引资、城市建设这些光鲜的成果,而坐视空气、水、土壤等基本生存环境的恶化。
如今,“空气质量排名”打破了这一现状,空气质量信息的公开,使得任何地方政府,都难以掩盖真相,如果一个地方空气质量长期恶化,那无疑将面临公众舆论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压力的倒逼之下,地方政府不得不上紧发条——这次“国十条”公布后,河北马上就公布20条举措改善今冬明春空气质量。而且“排名”,形成一种新的地区间竞争,鼓励官员把地方环境生态,打造成品牌,这不仅会带来政绩,也将提升城市声誉,可以想象,今后,那些空气质量排名靠前的城市,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无疑将占有很大优势。
当然,要想这种排名更能发挥制度的激励效应,具体操作上,还应更完善。例如,“排名”,不应只是城市名称的排名,也应是责任官员的排名,那些空气污染治理政绩优秀和不及格的官员,也应出现在排行榜上,这种责任到人的排名,显然更具激励效果。例如,地方版的“空气质量排名”执行力度不能缩水,同样应执行一月一排的模式,并建立起明确的奖励和问责机制。国家级的空气质量榜只有20个上榜城市,不到全国城市数量的三十分之一,打赢空气治理这一仗,关键还在各省市。
“国十条”的出台,让人们看到了国家对于推动空气污染治理的决心。但也要看到,发挥“国十条”的威力,国家除了加大执行的力度,强化责任考核之外,也要出台更多配套措施,支持地方的空气治理。
要知道,地方的空气治理,必然会遭遇一系列困难。例如污染企业大批关停,一部分人将面临失业;企业的节能减排改造,所需资金不菲;加快“黄标车”等高排污车辆的淘汰更新,需要加大补贴;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建设,更是复杂工程。所有的这些,既需要地方政府去努力解决,同时,国家层面也需要拿出包括财税在内的更多公共政策,为地方减压。如此,才能确保“空气质量排名”初衷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