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据《羊城晚报》报道,近日,网上一宗宁夏海原县交警执法时是否殴打司机的案子引人关注:先是有人举报交警打人,官方回应称没打人,再有人将打人视频传上网,最后官方回应已辞退协警。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早知道终究要处理人,还不如早处理早主动。现在倒好,县公安局领导搭进去了,海原县公安局的公信力也搭进去了。原来准备赖掉丑闻,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被社会民众嘲笑。
【解读】
在现今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度下降得厉害,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失信问题相当严峻,这显示出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严重性。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邱老师认为政府公信力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的政策连续性不强。政策的透明度与可预见性是政府取得民众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少地方领导从自利性原则出发,对已经生效实施的政策、合同任意修改、废止,要不就是“新官不理旧账”,“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领导人的一句话”。这种现象越到基层政府表现的越为明显。政策多变,当公众对政府落实政策充满信心和期待时,而政府却让公众大失所望,没有真正落实政策时,公众就会对政府的失信行为产生强烈的受骗的感觉。
第二,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超越政府的上访问题越来越多,即便是到本级政府上访也多表现为群体性上访。而一个比较极端的表现是由个案容易引发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从贵州的瓮安事件,到湖北石首事件,都是由一般个案而引发成了轰动全国的群体性事件,其实在这两个事件之间,国内还发生了许多群体性事件。这些群体性事件发生,都是因偶然因素引起,突发性极强,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找不到磋商对象,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的事件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主要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群众不相信当地政府,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在发泄过程中通过手机短信、网络传播信息、利用民众盲从的群体心理散步谣言,蛊惑更多民众参与,甚至做出对政府机关和其他设施进行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社会舆论质疑不断。在一项政府决策或信息发布之后,公众往往对其不认同,并进行分析、判断,发表个人看法,通过新兴的网络媒体和传统的社会舆论进行传播。如云南的“躲猫猫”事件、陕西的华南虎事件,均是网友提出质疑后,政府进行再调查,最终使真信大白的。这都是政府公信力的缺失的一种表现。
因此,要对政府公信力的状况认真认识和分辨,要从各种现象中分析得出事件的实质,总而言之,我们要正确对待政府公信力缺失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