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扮患者”体验看病难,感叹“如果我不是副厅长,肯定看病难”;江苏省苏州交通局局长邵建林也亲身体验了一回“蒸笼车”,并现场承诺“明年空调公交车全覆盖”——基层官员俯下身子、深入民众、体察疾苦的行动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好现象,舆论应该报以掌声和鼓励,以让更多的官员通过与民互动来改善民生。
但是,官员在发现问题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值得讨论。无论是廖新波副厅长所体验到的看病难,还是邵建林局长所感受到的“蒸笼车”汗流浃背,虽都是实实在的民生,却不是什么新问题。这些问题,有多种渠道可以反映到主管地方官员那里,比如舆论监督、官方网站的论坛、官方微博,以及本部门干部职工的切身感受等等。
甚至还可以说,类似看病难和“蒸笼车”热等问题,不用切身体验都能够预判和感知得到。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厅长和局长深入民众应该发掘和解决怎样的问题。如果排除掉慰问等不带有调研主题的活动,答案应该是深层次问题、关键性问题。譬如,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回归改革到底怎样改,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医疗资源如何共享与互补,普通患者如何分流到社区医院;公共交通的财政补贴到位不到位,线路设置、发车班次、收费标准合理与否……
相比较而言,主管一个地方领域的厅长、局长深入到基层,民众应该希望其对深层次、关键性问题多产生“现场感受”,而非停留于具体现象上与民众感同身受,具体问题上现场矫正。如果把希望寄托于后者层面,那么今日矫正了某个问题固然值得欢欣鼓舞,但其它方面或存在的问题,就只能期待在未来不确定的时间点领导能够去亲身感受。
并非要对官员深入民众抱以微词,相反,期待越来越多的官员能够经常性地与市民互动。只是,在尚且很难与卫生厅长一同看病、与交通局长一起乘公交的现实语境中,就要期待带头沉下来的官员讲究行政效率。效率提高,一靠修复正常的官民互动机制,二靠官员抓住主要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