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截至8月7日,中央气象台已连续14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35℃以上热浪炙烤着1/6的国土,中国城市,真的束手无策?“火炉”武汉,八年前便规划生态风道,试图为城市降温,但几经变动,仍折戟于不可控的开发冲动,如今旧案再提,风道早已高楼林立,昔日规划创新几成传说。而风道之外,水系、河流、绿化等,这些城市本应自有的生态调节系统,均——被抛却,成为中国城市应对高温灾害的致命软肋。
【产生的影响】
影响一:高温使中国人正开始熟悉一种并不常见的疾病——热射病。
“体内热量过度积蓄”。这种因高温引起的罕见疾病,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已夺走了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十多条人命。昔日教科书上的学术名词“热岛效应”,正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中国经历三十年快速城市化后的尴尬现状——在夏天,中国的城市正变成一座座炎热的孤岛,令人焦躁难安。
影响二:高温致作物受旱。
据国家防办统计,目前全国有1978万亩耕地受旱(多年同期1.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1649万亩,缺水缺墒面积329万亩,有200万人、67万头大牲畜因旱出现饮水困难(多年同期700万人、573万头),受旱面积、饮水困难人口分别比多年同期少82%和71.5%。全国旱情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东部,湖南、贵州、湖北、重庆等地旱情较重,短短十多天,受旱面积和人饮困难数量迅速上升。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必将影响农民的生活。
影响三:高温致使低碳生活理念难以践行。
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城市居民难以走出家门、走出办公楼、只能依靠空调等人工降温设施调节气温,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城市中的用电量达到一年的最高峰。城市中大多的办公楼、商场、饭店等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必须开通冷气,此刻给高温下的人们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都是奢侈的请求,当高温已经关乎人们的生命,低碳环保的理念更是难以践行。
【产生的原因】
原因一:先进的城市“降温”建设理念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受阻。
“火炉”降温,这早已是武汉各界共识。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余庄是国内较早提出城市风道的建设,经过半年的研究并提出了建八条城市通风道的设想。这个课题得到了规划部门的认可。然而,在多方博弈之下,风道设想被束之高阁。因高密度城区拆迁成本过高,规划部门放弃了余庄的方案,区县政府、企业的利益也成了“挡风墙”。
原因二:房地产商企业的利益使得高楼截断风道。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房地产的发展可为遍地开花,为了吸引居民,房地产商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地段,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买点,依水而建。临湖而建的高楼直接挡住了城市风道的通行,阻断了城市自行的降温调节方式。
原因三:人为的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高温跟规划有很大的关系。”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说,风道的堵塞、湿地的消失、绿地的减少、城市的扩大、玻璃幕墙的大量使用……都对城市的热岛效应起着越来越负面的作用。城乡规划本身是科学、理智的决策。而今,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非建设用地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CBD、金融城和住宅区,本该分割开的组团,最后竟连成了一片。过于强调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对自然的水、自然的风道、栖息地、绿地、山地,这些生态的基础设施建设,却一直投入不足。而今的持续性高温,正是对反科学的城市规划姗姗来迟的警告。
原因四:绿化理念的误区和河道的吞噬。
在国外,人均绿化面积三四十平方米的城市才叫“先进”,而在中国,国家级园林城市评比,要求只不过十几平方米。近年来,绿化逐渐为城市主政者重视,但这种重视,却陷入了“草坪加花卉”的景观绿化误区。过分地强调景观绿化而忽视了整个绿化是多层次的叠加,包括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等。
中国建设的前三十年,最主要的就是填河运动。昔日可以四通八达的河网、湖潭早已被填平,取而代之的,除了马路,是一幢又一幢的高楼。无论是分散型布局还是集中型布局,随着城市水体面积的增加,城市热岛强度均相应减小。比较而言,集中型水体布局的热岛强度要大于分散型水体布局。城市的硬化度提高了,但却失去了更多的湿地、潭地和湖泊。
【对策建议】
建议一:发挥法律的强制性作用,抵制城市“禁区”取利。
城市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如此多难以杜绝甚至是难以抗拒的禁区建设,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在保护城市本身生态修复功能上法律的缺失。无论是开发商、城市建设的规划者、执行者,还是城市建设中的决策者,之所以会不计代价地开发和利用,主要是由于缺乏法律责任的限制。因此,划定城市禁区并进行保护并非只是一纸空文,更需要再法律上予以保障。
建议二:地方政府转变建设理念,重视城市的“降温”设计。
即使是一条狭窄的河道,作用也明显,至少对河道200米内的建筑有明显的降温作用。在城市硬化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转变政绩观念,不应只停留在城市表面的建设。一个看上去美丽无比的城市,如果其生存条件已经让人们难以忍受,最后也只能成为一个空城。我们应该建造的是海绵体城市,将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与城市河流、湖泊、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紧密结合起来。
建议三:媒体网络加强宣传监督,市民自觉维护的生存权利。
在城市生活本身就充满了艰辛和无奈,而在“火炉”般的城市生活对大众来说更是一种煎熬。既然选择了生活,作为群众,需要加强生态环保意识,监督城市建设进程。对于违规建设、违章用地的行为,媒体和网络加以监督,居民朋友更需维护自身的生存权利。
绿地、树荫、河流、湖泊,这本应是一座城市的“留白”,为城市存留降温的生态空间。然而,三十年造城大跃进,很多“留白”已成故纸堆上的记忆。只有重建恢复城市生态调解系统,才能做到“人定胜天”,才能真正给城市“降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