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迟手书的大幅度消失和提倡多用手书,是有必要的,但不要将其拔高到太高的高度,否则很容易面临口头响应者众、事实跟进者稀少的尴尬。
在《新京报》所做“你最近用过笔写字吗”的调查数据中,我急切地寻找这样几组数据:还有多少人用纸笔写信,多少人用纸笔写文章,这固然和我的撰稿人身份有些关系,但更多的原因是,纸笔书写在中国有着几千年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是生活方式,是精神世界的外在呈现。以字识人,以文识人,也让书写成为评判一个人内在价值的重要参考标准。
然而调查给出的数据令人难免产生失落之心,经常用笔写信的人仅占15.6%,用笔写文章的人仅占13.5%。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书信是中国人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那时无人不写信。对于写文章的人而言,“笔耕”更是最妥帖不过的形容。现在,虽然写信的人少了,但写信者的年龄分布倒还算平均,除了50后写信最多外,从90后到60后,都有大致差不多的人数还在沿用“写信”这一古老的形式传递信息,不排除这是信件书写多年来留下的惯性。
在花样繁多的电子设备和傻瓜式的智能输入法冲击下,人们对汉字的辨识能力和书写能力都在急剧下降,提笔忘字成了普遍现象,这怎么可能不令人担忧呢?那些汉字可是我们小时候写过无数遍、长大后无数次使用过的啊。但这种担忧,也带有一些杞人忧天的色彩,担忧怎么办?汉字书写枯萎的现实已经无法更改,绝大多数的人在担忧之后,照样会义无反顾投入到电子书写的便利中去。
但不用笔写,并不等于汉字要失传。事已至此,不妨学习一下那些认为新时代会有新方式来继承传统的乐观者心态。在发达国家,书写停滞的比我们更严重,但似乎也没多少人觉得这是天大的事,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就此遭受到致命打击。人类文明的进展有其自然淘汰规律,只不过到今天,纸笔手写真正迎来了“灭顶之灾”而已。以前的银行存单都是手写、盖印章、按手印的,现在不也是动动手机触屏,就可以存钱、转账了吗?
作为重大文化符号,以及古往今来为书写赋予的浪漫特征,推迟手书的大幅度消失和提倡多用手书,是有必要的,但不要将其拔高到太高的高度,否则很容易面临口头响应者众、事实跟进者稀少的尴尬。电子时代的书写,也在不断反思、提升水平,在未来取代手书成为传承文化的主要工具,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大家要坦然对待手书的枯萎,如果心里实在觉得不写几个字内心过不去,那不妨抽点空闲练习一下毛笔字吧,据说还可以休憩身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