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公布的由新华社、厦门大学对43位经济学家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最担心的问题是政府债务高企、过剩产能的继续扩大以及房地产泡沫膨胀,63%的学者认为地方政府债务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正是在当前政府投资不可能继续膨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决策者的关注眼光开始转向社会资本,并在最近连续释放出欢迎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等领域的政策信息。
铁路及城市建设、养老服务向民间资本开放
据中国政府网8月19日消息,《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日前发布。这是国务院自铁道部撤销以来首次就铁路建设发布政策意见。这一文件要求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对新建铁路实行分类投资建设。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放开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和支线铁路的所有权、经营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
据2013年的铁路投资计划,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度由年初计划的6500亿元上调至6900亿元。但今年1-7月,仅完成全年投资额度的37.9%,资金缺口依然巨大。
在属于大规模投资的城市建设领域,也正在尝试引入社会资金。据财经部门政府官员透露,国务院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为地方投融资出台政策。在中央政府不会调整今年的中央预算,财政资金“没有增量”的情况下,城市建设资金应该更多地通过激活市场的方式来解决。比如在引入社会资金较多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目前北京地铁4号线、14号线,深圳4号线二期、杭州地铁1号线等都有社会资金参与,采用特许经营模式运营。
而在供求日趋严重的养老服务领域,由政府“一手包办”的做法正在被放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16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政府将在“保基本、兜底线”基础上,通过简化程序、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措施,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业的“主角”;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专业化养老机构,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
民间资本进入仍受门槛限制
一方面欢迎社会资本进入铁路建设,一方面又为社会资本参与经营设置障碍。内地媒体在报道铁路融资政策时使用了《铁路基金引资路线图:保证赚钱经营免谈》的标题。根据国务院铁路建设意见,即将成立的铁路发展基金虽然吸引社会法人投入,但社会法人不直接参与铁路建设、经营,不过保证其获取稳定合理回报。普通民众参与铁路建设,主要是通过购买继续发行的铁路建设债券。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认为,在许多投资领域,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领域,对国有投资大都有税收优惠甚至财政支持政策,民间投资也想获得同等待遇,但目前鼓励政策缺乏力度。他建议,对民间资本要实行与国有经济同样的支持政策,特别是在土地供给、信贷融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行政收费等方面,要一视同仁。
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1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在2013年突破2亿,2034年突破4亿。但是,截至2012年,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社会养老床位数仅为21.5张,城乡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十分普遍。
但是目前养老服务业投资障碍也很多。据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介绍,该产业前期投入较多、专业人才需求大、回报周期较长,加之现阶段老年人消费能力有限,因此,“民间资本参与意愿低,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缓慢”。
国家发改委表示,今后在开放民间投资方面,主要有四项对策: 一是完善投融资政策,从加大政府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有效信贷投入着手,解决“融资难”。二是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合理安排养老用地需求,保障土地供应,解决“用地难”。三是完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解决“运营难”。四是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业待遇,吸引更多人进入养老服务,解决“用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