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透露:受国家卫计委委托,该协会已正式启动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将公示考核结果和“未过关”的原因。这意味着,因医德医风问题未通过考核的医生将被列入“黑名单”。(8月11日《京华时报》)
最近,医疗领域颇不宁静:洋药企“贿赂门”正甚嚣尘上,陕西富平医生贩卖新生儿案件也在持续发酵。再联想到近些年频频见诸报端的、关于医生的丑闻,无疑都指向一个事实是:医德病了,并且还病得不轻。
有病,得治!对此,社会应该明确共识:医德沦丧的痼疾若不除,由此造成的职业沦陷和社会溃烂,势必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医德作为社会道德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支撑起社会的良知、操守、信任感和安全感。如今,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有些医生抛弃了这个底线,不仅仅将医者的权威以及公众的信任兜售变现,甚至进而突破法治和人性底线,干起了贩卖新生儿的勾当。当救人的天使成为贩卖健康甚至生命的歹徒,那么谈何信任,又有何安全感可言?
在功利的时代,天真地相信道德自律是不靠谱的,唯有制度规约,才能最大化地保证医务人员的行为能够在有序的轨道上运行,祭出“黑名单”的意义正在于此。
医德考核不过关列入“黑名单”,诚然,它不会是治愈医德溃烂的特效药,亦不是医疗乱象终结的终极希望。毕竟,这种制度最终能否落实,还是需要靠制度执行者的尽心尽力,否则,再好的制度怕是要成为虚设。贩卖新生儿的医生为何能够得逞,虽然制度可能不够完善,但既有制度的执行缺位,又何尝不是为罪恶滋生提供了土壤?从揭露的真相来看,贩卖婴儿的医生在工作中曾暴露出诸多违反医德的劣迹却并未得到重视,得以继续隐藏在医疗队伍中,终于成为祸害。
不过,治医德恰如治病,每一次努力都意味着责任,每一次改善都意味着拯救。尽管医德痼疾最终怕是非医疗改革难以痊愈,但是,“黑名单”或许能让为非作歹的医者投鼠忌器。考核结果由内部备案到公之于重,这种公开透明的机制是难能可贵的。它意味着,医者一旦有了劣迹,公众都能够心知肚明;它更意味着,要拿职业前途作为眼前利益的赌注,对于医生而言,在违背医德之前有了考量的缓冲区。
很显然,正在溃烂的医德仅仅是整个医疗体系,甚至是整个社会机体病变的一个方面。由此而言,“黑名单”这种单单针对医德救赎的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疗体系中的种种问题,但是能够相对减少医疗领域各种丑闻和恶行屡屡刺痛公众的心灵,也是一种改善的诚意。事实上,面对医德沦陷制造的丑闻和恶性事件,时间久了,这种阵痛在公众内心引发的不仅仅是麻木,甚至可能是绝望。此种意义上而言,这个社会亟待收拾和安抚人心了。而收拾人心,必先收拾医者的仁心。如果说医疗制度的重新架构需要给予按部就班掘进的话,那么拯救医德则时不我待。
期待“黑名单”治愈医德痼疾,更希望医疗体制改革加快进程。因为,“黑名单”拯救的是医德,而体系性的医疗改革,才能彻底去掉医疗弊病的病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