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飞机失事,141名中国籍乘客中,70位师生都是赴美的学生夏令营成员。这一事件也让舆论再次关注我国日趋火爆的海外游学市场。面对游学低龄化的趋势,以及“游而不学”的现状,我们该如何规范游学市场?
暑期出国游学,近年越来越热,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仅杭州一城市,一个暑假有一万名中小学生出国游学,按照目前游学线路平均价15000元计算,暑假游学市场至少带来1.5亿销售额。事实上,各种名目花哨的“高级班”“领袖培养班”之类,收费更是高得离谱。“游学”正在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这是“不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式教育的最新版本。这种利用广大家长望子成龙凤的急切心态,由精明的商家策动和鼓吹,调动包括学校老师在内参与和推动的商业活动,已成为暑期的一道风景。
有人粗略算了一下,仅杭州一地一个暑期出国的就上万人,那么,与杭州城市规模和经济水准相近或更好的城市有多少?这些数字加起来,是多大的一个数字和体量?这种规模和格局所造就的,就是全世界各地,在暑假期间不用费吹灰之力,就能看到小小的中国人们,睁着他们好奇的眼睛,操着仅有的不多的单词的外语,懵然地穿越于异国的街头。一次小小的小概率偶发事件,都能将他们砸中——这里掉个飞机,那里发生个爆炸,世界级的重大突发新闻里,中国学生总是不缺位。
对于正在长身体和见识的孩子们,读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都非常重要。当下的中国家长们,在非假期时间段,对孩子们的学习重视程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到了暑期,有大段的时间,怀着补偿心态为孩子们安排一些旅行项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如果在这些休闲和旅行的过程中,能够再增长阅历和见识更多更好的事务,当然是更好不过的事情。旅游产品的策划者们,正好发现了这个商机,于是,“游学”产业""应运而生,这与某些商家发明的各种针对老人们的“又可以健身又可以赚钱”的“营养保健产品”一样,只是商业时代为了利润而制造出来的需求。游学,从本质上,只是一种说词,“游”是实质,学,则是给家长们的心理心安剂。
试想一下,一群八九岁至十来岁的孩子,能在哈佛牛津或剑桥,看到和学到什么东西?他们能够理解“大学非有大楼,而应该有大师”的道理吗?他们能够明白,真正的好学校,是将孩子们培养成自由思考者,而不是只会考试和记忆的硬盘?他们可不可能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自身更完满,而不是当下市行的“干掉别人”?他们更不能明白的是,家长们可以花数万元钱让他们出来游学,却吝惜花时间陪他们一起读完一本书。惟一能让他们明白的,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钱是好东西,能收买包括道义和良知在内的所有东西……
如同商业文化介入的所有其他节假日一样,暑假正在失去它的原味。此前我们刚体会了商味十足价格狂高味道却走样的粽子。此前还有月饼年夜饭和许多被过度商业化搞得失了原味的东西让我们品味失落。就像大人们设计过度的现代化系列高价玩具让我们的孩子再也体会不到亲手制做小玩具的乐趣一样,孩子们正在失去他们的暑假,对于许多过来人来说,那个悠长而无拘无束的假期,与夏日和青春期相伴,总能演出许多一生难忘的故事。而可怜的是,现在的孩子们的夏日故事,已如笼子里的珍珠熊一般,被别人框定、监控和限制,这些来自于爱心、呵护或商业考量的控制,重塑了孩子们的夏日记忆,使他们更正确,也更符合大人的意愿,但是否最符合孩子的心意,就不得而知了。
充满商业机巧的游学,能带给孩子们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家长和社会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