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标杆可比喻为学习的榜样,底线则是最低条件和最低限度。在社会生活中,标杆与底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前者是个方向,具有示范、引导等柔性的特征,而后者是个下限,具有不可触犯的刚性特征。树起标杆与管住底线,是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两个抓手,各有定位与功效,但切不可互相混淆,尤其不能将底线越上标杆之位。
应当说,这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并不是人人都明白,按照这个常理去做的。比如,有的地方把新闻记者讲真话实话、职工多年没迟到早退、商贩不使用地沟油炸油条,甚至小时候没有偷过邻居家的瓜果等“底线”行为,作为“先进事迹”宣传。有的地方政府则把每年给老百姓办多少件实事,作为“亮点”自诩。凡此种种,不可一言概全,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其实,把每个公民应当做到或必须做到的事情,把一个政府或组织应该履行的职责大书特书,从某种角度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社会的道德底线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已经下滑。尽管这只是发生在某个社会面上,但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带来的危险却不可忽视。
对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而言,无论是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价值目标,都不能违反和逾越道德和法律底线,比如不能强迫他人、不能坑蒙拐骗等。相对而言,越过底线部分是违规或违法,超出义务的部分才是奉献,把底线降低,将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说成是奉献,都是非理性的。
时下,现实生活中屡屡出现将“底线”当“标杆”的违反常理的现象,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方面,道德领域依然问题很多,过去一些“人人喊打”的丑恶现象,现在公开或半公开地露出水面,在这样的环境中,守住“底线”自然成了“难能可贵”。另一方面,功利主义在一些人身上作祟,有些人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就不断放大,生怕别人不知道。
让“标杆”与“底线”回归正位,是系统的社会工程,要做的工作很多。关键要把握这样三点:一是把主旋律切实唱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聚正能量,尤其要注意宣传的高起点,不断营造奋发向上的环境。二是要稳住“标杆”,对表彰和宣传的典型要全面衡量,慎之又慎,真正经得起检验。三是要加强与道德相关的制度建设,使之更加细化、具体、可操作,加快推进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道德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珍贵——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愿我们社会道德的“标杆”受到星空一样的敬仰,道德的“底线”像生命一样被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