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车轮质问方向盘说:“你为啥总是限制我的自由?”方向盘回答说:“随心所欲,是要滚到邪路上去的。”
这段话的主旨( )。
A.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B. 约束,所以才会自由
C. 做坏事必须受到约束
D. 天才成长需要有高人的指引
1.A[解析]文段主要是围绕自由的一问一答,重点却在后一句的“答”上,意思是说没有约束是不行的。B项意思正好相反;C项不是因做坏事而约束,而是不约束可能做坏事;D项为无关项。
2.现在国内外风行快餐,它的特点就在一个“快”字。武汉钢铁公司开办了快餐食堂,使职工们用餐的时间极大地缩短了。职工们非常赞赏地说:“这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快节奏啊!”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的是( )。
A. 改革开放带来的快节奏
B. 快餐国内外都盛行
C. 职工们赞赏这种快餐的用餐方式
D. 快餐的特点——快
2.D[解析]第一句表明了观点,是一个总的概括。后面是例举说明快在哪些方面。
3.两个秀才一同去赴试,刚上路就遇到出殡的队伍,黑漆漆的棺材擦身而过。甲秀才大感晦气,心头愁绪郁结,结果没有考好,名落孙山;乙秀才则暗自高兴:棺材棺材,有官有财,是个好兆头。上了考场,他精神爽快,文思泉涌,果然一举成名。两个秀才回来后说自己的预感很灵验,甲说:“一碰上那秽物就知道不好了。”乙则说:“果然是有官有财了。”
这段文字表明( )。
A. 只要有乐观的心态,做事就容易成功
B. 甲秀才的观点错误,乙秀才的观点正确
C. 意识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是有差别的
D. 不应该相信迷信
3.C[解析]这段文字通过同一件事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不同的心态会有不同的结果。A项说法片面;B项说法错误,两者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D项不是文段的侧重点。所以选C。
4.从理论上说,以东周元年为起点,加上西周积年就是克商之年。但是文献中提到西周积年绝对数字的,只有古本《竹书纪年》的257年和今本《竹书纪年》的281年。依古本《竹书纪年》之说,则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027年,可惜与《尚书》等文献的相关记载大多不合。今本《竹书纪年》的年代体系袭自唐一行的《大衍历议》,不能作为先秦史料使用。文献学家研究了《左传》、《孟子》等文献,推断西周积年为290年左右。
这段话谈论的中心意思是( )。
A. 指出求得武王克商之年的方法是,以东周元年为起点,加上西周的积年
B. 介绍到西周积年绝对数字的两个文献
C. 说明今本《竹书纪年》不能作为先秦史料作用的原因
D. 说明专家推断西周积年为290年左右
4.D[解析]文段中前三句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西周积年和克商之年的不合理性,进而引出文献学家的推断,这才是文段的中心意思。故选D。
5.作为理学家,朱熹一直名闻遐迩,他在儒士中的影响力一度仅次于孔孟,而且学说远播日韩,至今在海外仍有一定影响。对于普通老百姓,其复杂的学说并没有多少人系统学习过,只知道“存天理,灭人欲”这句混账话是他说的,这句话千百年来不知道压迫了多少人,造就了多少人性悲剧。显然,无论统治阶级如何宣传,“存天理,灭人欲”并没有深入人心。处于弱势地位的小民无力抗衡强大的国家机器,于是只能用类似谣言的传说去发泄他们的不满,道貌岸然的朱夫子便成了绯闻缠身的伪君子。
作为文章的引言,该文章最有可能谈的是( )。
A. 朱熹的作风问题
B. 朱熹的学术研究
C. 对朱熹理论的批判
D. 朱熹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5.A[解析]文段说老百姓对朱熹印象不是很好,进而在民间有各种的传说,从最后一句可知,下面的内容很可能是说朱熹的绯闻。该文章最有可能谈的是关于朱熹的民间传说,作风方面的问题。故选A。
6.月亮贪图什么好处,腹中竟有玉兔?后羿如何能得到不死仙药,又为什么不把它藏好?一首1500字的《天问》里,诗人屈原竟然一口气问了170多个问题,集中反映出2300年前的天文学知识。1000年后,唐代散文家柳宗元以《天对》来回应《天问》,“无极之极,莽弥非垠”,“东西南北,其极无方”,并揭示出“无中无旁”的宇宙因为没有边界、也就不存在所谓“中心”的科学道理。
这段话意思是在强调( )。
A. 严谨的科学和奔放的艺术永远是浪漫的交响
B. 伴随着艺术的畅想,科学思维同样火花四溅
C. 月亮成为艺术世界中永不干涸的灵感源泉
D. 科学与艺术原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妹
6.B[解析]这段话主要意思是通过对艺术的畅想,可以激发我们的科学思维,着重强调的是最后一句话,我们可以从递进词“并”看出,选B。
7.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已经变化
B. 民生问题作为次要矛盾制约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C. 解决民生问题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
D. 民生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7.C[解析]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此题很容易,只要抓住“关键”两个字就可以,抓关键体现了抓主要矛盾,选项A、B显然不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现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民生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为C。
8.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血液供应较差,流动量不大,不能将氮气迅速地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因而会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形成气胸,这就是减压病。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若氮气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即占78.09%,则需要吸纯氧3小时。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对这段文学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吸纯氧排氮或者提高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可有效防止减压病
B. 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才可以出舱行走
C. 如果舱内氮气的含量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则需吸3小时纯氧便可出舱
D. 患减压病会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形成气胸
8.B[解析]由文段可知,防止减压病只需满足吸纯氧排氮或提高舱外活动航天服压力这两个条件中的一个就可以了,两个条件无需并存,故本题选B。
9.九月一到,就有了秋意,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到了炎热的下午便不见踪影。她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而这美景太短暂,叶子很快会变成新的颜色。
这段文字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 )。
A. 秋天的美丽是留不住的
B. 秋天的美景太短暂
C. 对秋天的依恋之情
D. 秋天有好也有坏
9.B[解析]这段文字前面讲述秋天的美丽,“然而”后的句子是一个着重点,是作者想要表述的内容。A、C、D都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着重点。
10. 世界银行的一位副行长有这样一段高论同样给我们以启发,他说:“以往的发展经验给予我们两个至关重要的启示,一是仅仅依靠发展经济来减少贫困和保护发展的持续性是不够的;另一个教训是,技术绝对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办法。这些提醒我们必须改变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而改变的源泉就是文化。”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
A. 以往的发展经验非常重要
B. 靠发展经济来减少贫困和保护发展的持续性是不够的
C. 人和社会只有通过文化才能对整体有所洞悉、有所把握
D. 我们必须改变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10. C[解析]这段讲话的目的主要是想找到错误的源泉,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A、B、D是找出问题而没有解决的思路,不是这段话的意图所在,C选项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是文段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