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在近日北京大学法学院举办的“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解读与建议研讨会”上,学者牟效波提到北京市民阿庆与北大法学院张千帆教授的一次现场辩论:市民阿庆提到乡愁和乡情,说北京是她的故乡,这么多人来了以后,原来的房子拆了,原来居住的地方也被规划了,故乡就被破坏掉了,他们的资源就没了。无疑,这和上海某些市民的“蝗虫论”一样,虽以乡情和乡愁为名,实际上是将流动人口视为侵入者。这种矫情的背后,无非是为维系既有特权。
【评论】眷恋故土,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浓浓的乡愁,总是在时空的变幻中变得浓厚和甘醇。但,乡愁并意味着长期占有,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并不是维系既有地域特权的理由。
乡愁不等于恋物癖,也不是对特权的迷恋,而是一种文化和时间发酵的眷恋情结。并且这种乡愁,只有在流动和变化中才会变得珍贵和醇厚。若担心故土失陷,为何又不拒绝在此聚集的资源?既然接纳这种公共资源优势的存在,就应该接纳资源创造者的平等共享。担心人口膨胀、担心资源透支,这种乡愁和乡情所对应的应该是规划者和资源分配者,怎么能将外来人口视为入侵者?
是乡愁还是对特权的难以割舍?这些在基本权利上排斥外来人口的“本地人”,以乡愁包裹既有特权利益,未免太过伪妄。也许,我们可以理解这种难以割舍。但只是希望,为政者不要被这所谓乡愁而迷惑。教育平权,事关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而打破既得利益格局,消除特权垄断,也是公平与尊严实现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