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超过农村人口6.57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巨变,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均产生深刻影响。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农村义务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发生着重大变革。
综观本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历程,农村教育的作用呈现出一些特点:
一是全面性。城镇化影响农村教育布局,影响农村教育内容,影响农村教育手段,也影响农村教育思想。
二是深刻性。城镇化是一场大变革,深刻地影响人口流动趋势、学校硬件条件、教育意识形态。中公教育版权
三是差异性。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各地程度不同。有些地方城乡义务教育已无实质性区别、实现了一体化,而有些地方则鲜受触动,还重复着传统的教育方式。
四是长远性。我国城镇化进程方兴未艾,对农村教育的影响将长期存在。主动适应,则利国利民;漠然置之,终将陷入被动。我们必须顺应大势,认真分析城镇化对农村教育的积极作用和带来的问题,认真做好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各项工作。
【标准表述】
城镇化对农村义务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在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义务教育渐成当代城镇文化的重要特点。这种价值取向与思想共识,有助于人们提高对教育事业重要性的认识。农村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也把农村教育作为优先领域,防止出现农村教育凹陷,着力推进教育公平。可以说,城镇化从多方面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即基本形成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明显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整体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初步催生了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雏形、持续提升了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
[挑战]
在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过程中,一方面,农村学龄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农村孩子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农村学校的撤并,造成学生上学路程普遍变远、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存在隐患、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不到位、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新的课题及产生了大批闲置校园校舍等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措施]
做好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工作,首先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城乡统筹与倾斜农村的关系。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为此,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城乡一致的拨款标准、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同时,对农村教育应予倾斜照顾,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更优惠的政策,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是全面推进与重点突出的关系。在城镇化背景下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诚然要均衡配置校舍、图书、仪器、设备资源,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是重中之重。均衡是有质量的均衡,要努力通过提高农村教师质量提升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让当地的孩子不仅进得来、留得住,而且学得好。
三是整体谋划与尊重特色的关系。在继续做好城乡统筹的同时,各地可以有特色,也应该有特色。课程内容可有特色,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校舍设计可有特色,更加美观大方、绿色环保;体育活动可有特色,利用农村有利自然环境,让学生更多地在户外锻炼意志、健康成长。
四是循序渐进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城镇化不应急于求成,而应水到渠成。过于追求城镇化率,难免城镇基础设施跟不上,公共服务跟不上,义务教育跟不上。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不能墨守陈规,要避免囿于固定模式,而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创造性应对工作局面复杂性。
五是统一要求与因地制宜的关系。义务教育发展方向和基本标准,全国可有统一要求。更重要的是,各地必须依据本地省情、市情、县情推动工作。我国立体化的国情决定了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地区的义务教育工作,要善于以多样性应对问题的复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