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2012年10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新规规定,今后除62种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进行审批,其余的专业都可由高校自主设置,履行公示、备案程序,不需进行审批。
【标准表述】
[意义]
此次出台的新规落实和扩大了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确立了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的主体地位,使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在专业设置上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无庸深论,这一改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或者说,能够促进这些问题向良性发展的轨道上行进。
首先,让专业设置更加市场化,基础学科向学术,应用学科向市场,这是一种清晰的优化逻辑。在专业目录更市场化的基础上,让高校自主选择目录内的专业,可以使高校专业设置更自主,更具特色。高校可以在已有的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加大投入,使之向学术化的方向发展,而对基础学科衍生出来的应用学科则可以向更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调整专业,使学校专业的设置逻辑更清晰,定位更明确。
其次,让各个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放开高校专业设置的权限之后,高校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淘汰一些就业率低下、社会认同度不高、社会需求量明显下降的应用学科,同时根据不同时期市场的要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更加符合市场和社会的选择,使得学校本身和学生本身的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
[措施]
然而,在目前的客观国情和“校情”下,大面积放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可能会在执行中引发相应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公务员考试在线网专家认为,如果只有放权而没有监控,那么在畸形的政绩观下,在校领导追求学科“大而全”等冲动下,一些高校就会打着或创新、或建设综合性大学的口号任意设置专业,造成专业的泛滥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如此来看,给高校放权,允许自主设置本科专业,确实需要谨慎。
首先,国家和各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高校设置的本科专业进行质量认证和评估,并在工程、医学等领域,加快实施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推动建立本科专业建设质量报告制度。
其次,在“放权”步骤上,应该将高校分门别类,即便“985”大学,也应该分类分批,一些完全允许,一些部分允许,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质量不因一窝蜂自行设置专业而下滑。当然,更有建设性的办法是借鉴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经验,每年都向社会公开各校办学的全面信息,以优胜劣汰机制遏制乱置专业现象。
再次,政府应发挥服务作用,建立高校就业率持续偏低专业预警退出机制”,为高校提供全局信息,让一些过剩专业“淡出”。比如某产业当前和中长期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各层次人才的数量、质量等。要重视第一手数据的系统、持续采集工作,否则永远摆脱不了高等教育的粗放经营状态。
最后,普通的非研究型大学,不能都去模仿顶尖高校设置专业,建“综合大学”,应根据区域、全国甚至全球经济的发展,找到自身优势、立脚点和竞争力。地方学校更应着力于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专业;研究型大学自主设立新的专业,开辟新的研究和创新领域,占据学术前沿。
|